充分办好教师读书沙龙,把教师大阅读工程铺开铺实。
“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。”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读书。“在新课程改革中,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,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,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。”教师本身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,教师自身的成长是教育力量的源泉。读书是我们获得思想资源最为重要的途径,它使我们的内心变得开放、鲜活、细腻和温柔,读书是我们老师发展的起点。本学期我们除了认真进行学校的“读书漂流活动”,还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开展专业和经典阅读,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底蕴,并运用组内教师沙龙开展好读书分享活动。
3、多方面着手,进行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。
首先:本学区我们深度教学的抓手是“用课堂小测,提高教学质量”。“课堂检测”不同于学生的单元检测,不是做卷子,只是教师在针对当堂课的授课内容设计一些基础的习题,在课堂适宜的时间进行检测,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理解和反馈,有些题目是不变的,以检验学生是否认真学习;有些题目是适当变化的变式练习,以检验学生运用知识是否灵活。它题量小、时间短,一般一至三题,检测时间一般是5——10分钟,然后针对学生反馈的情况,把握学生急于知道结果的心理马上进行课堂评讲。由于检测题比较少,教师要及时批阅,及时向学生和家长反馈检测成绩,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学习的情况,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督促,这样孩子也会比较认真重视。同时如果面上出现的问题比较多,我们可以针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二次检测,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。这样的设置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,而且实效性比较强。
其次:加强教学常规管理,按要求认真创新地完成各项工作。
①进行深度备课,缩小新老差异,形成智慧共享,成绩共赢。
各备课组由备课组长负责继续实行集体备课制,备课组长要把好本组的教学质量关,每位教师应明确树立集体质量意识,切实做好备课过程中的各个细节,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,备出优质课,特色课,全力打造实用课,同时注重发挥每位教师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风格。
各备课组除了按学校规定的时间开展好每周的集体备课、教学研讨之外,关键的还有利用每天办公的零碎时间,在每一课时、每一教学环节上进行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重难点的突破以及问题的补救措施等方面进行研讨,在此过程中形成智慧的共享、带好青年教师的成长,缩小班级教学组之间的差距,形成大家的共赢。
②在备课本的使用上,注意沿袭与创新。
把自己以前优秀的做法保留下来,借鉴别人优秀的做法,加强学科核心素养的研讨,教学预测及应对措施,在省时省力的前提下保质保量第做好本项工作。
③作业的布置与批改。
各备课组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,本着集体商议个别调整的原则,布置有梯度的适量作业。安排固定的网上上传作业的人员,保证每天上传作业与实际布置的作业相符,把这一做法形成习惯。
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采取有效而大家都愿意的方式,既能减轻自己繁重的工作压力,又能掌握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存在的问题,便于自己有的放矢地调整后面的课堂教学。作业批改符号要规范,适时适量地给学生鼓励性的评价语言。
数学错题集锦本的建立方面,要推广优秀同学的集锦本作为样板,使学生完成这项作业变成常态自觉性,而不是应付性的完成任务,发挥这项工作的实效性。
注意作业批改手册使用的常态化,实效性,并及时反馈给家长,做到家校结合,最大限度对孩子进行教育。
④进行深度听课。
根据经验,教师成长最快的是同一备课组的老师之间互相议课、观课、评课。各备课组一定要认真落实完成这一工作,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。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是对自己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,同时对自己的业务能力(课堂设计、评课的高度、文笔的功底、专业的素养)都是一个提升。
⑤做好单元检测及分析工作。
单元检测是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很有效的检验,本学期的小单元检测要紧密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联系起来,随时准备迎接区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。各备课组在这方面一定要做好计划并认真落实。要求每单元进行协作区的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联合命题,联合考试、比较找出差距、分析原因、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。并把这些形成文字性的材料。
⑥进行深度教研,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。
进一步发挥教研组功能,组内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,并协助学校科研室搞好专题研究活动。确定的主题大教研日是周四上午,主要围绕学科核心素养、德育课程一体化、生命化课堂、课程整合以及小课题的研究等展开。在本组内,开展业务学习活动,每次活动确定主题和中心发言人,主题的确定切忌大而虚,倡导小而实,真正起到为教学服务的作用;中心发言人要做精心的准备,然后大家一起探讨、交流,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。提高教科研能力,及时认真地填好《教研活动记录》,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创新。
本学期教研组教研主题配当如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