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目标 1、诵读全文疏通文意,背诵重点字词句含义。 2、明确本文表达方式,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情感,领悟作者人生态度。 3、品味语言,学习文中描写月景的方法。 教学重难点: 重点: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。 难点: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。 一、导入 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天纵奇才,他的诗词文书画皆是登峰造极,诗比黄庭坚,词与辛弃疾,文齐欧阳修,书与米芾并肩。生活中他是一个在地狱中也能活出天堂滋味的乐天派,他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苏轼。 你对苏轼还有那些了解呢? 今天我们也与苏轼比肩,同呼吸,共命运夜游承天寺,体验作者的心理历程。 二、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苏轼:(1037――1101年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四川眉山人。少时博通经史,21岁时中进士。因不满王安石的“新政”,自愿外放,先后历任杭州通判,密州、徐州、湖州知事。
学生活动:讨论所了解的关于苏轼的故事或传说。
三、整体感知。 教师活动: 1、播录音范读课文,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: a、朗读的节奏 b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、以练习的方式,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。 a、解释下列加点的词,并说说该句的意思。 ⑴月色入户 窗户 ⑵欣然起行 高兴地 ⑶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、想到 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、就 ⑸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、一起 ⑹庭下如积水空明 清澈、透明 ⑺水中藻、荇交横 交错纵横 ⑻盖竹柏影也 原来 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 学生活动: 1、学生作示范性朗读,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。 2、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,对照注释,借助工具书,合作翻译全文。 3、以小组汇报的形式,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、词、句提出来,在堂上共同解决。(方式:质疑——解疑)
四、研读及赏析。 再读课文,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为文章划分层次,并简要概括内容 生:记叙——月夜访友 描写——庭下月景 抒情——闲人之情 引导探究:
五、拓展延伸。 教师小结: 作者在描绘“承天寺”月夜下的景色时,写得十分出色。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。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,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,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。 学生活动: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,然后在书面上起草,10分钟以后,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,进行美文共赏。
六、作业。 1、流利地背诵《记承天寺夜游》 |